【推荐】中国故事|数字敦煌把过去献给未来某公司2008年年末部分资料如下
视频加载中...
[xss_clean]
[xss_clean]
炎炎夏日,飞机一路向西,飞过绿色植被,越过大片戈壁荒漠,终于又看到绿洲的时候,敦煌到了。
这里,曾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和古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商业繁华,石窟密布。
敦煌莫高窟,藏在中国西北大漠深处的艺术瑰宝。风沙掠过,繁华散尽,历经磨难的莫高窟寂寞、孤独地矗立千年,静观世代更迭、风云变幻。
一拨又一拨探险的、淘宝的、研究的人,来了又去。一些人留下了,倾尽毕生精力,记录、保护并诠释着敦煌文化。
从常书鸿、段文杰到樊锦诗,再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新生力量,一代又一代人远离都市繁华,矢志不渝地守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敦煌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也迎来新的光明前景,“数字敦煌”正从梦想变成现实。
“数字敦煌”:三代人薪火相传
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大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以180度视角的逼真画面、全方位立体声音效,带领游客漫游千年佛国世界。镜头拉近、再拉近,那精美绝伦的彩塑、壁画似乎触手可及。
游客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观看球幕电影《梦幻佛宫》。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14年8月投入运营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是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的核心项目。依托数字化资料制作的4K超高清宽银幕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8K高分辨率球幕电影《梦幻佛宫》,给人们带来洞窟游览叠加高科技数字游览的新体验。
“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樊锦诗说。
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希望利用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存储莫高窟内的文化遗存。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人才投入数字化保护工作,将青春和热爱献给莫高窟。
吴健1981年来到敦煌研究院,以光影为笔,为莫高窟“作传”。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成立,吴健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数字化保护工作日益高效精准。从75DPI到150DPI、再到300DPI,图像采集精度不断提高;从胶片拍摄到数码采集,文物保护方式不断丰富。
“每平方米壁画需要拍摄80多张照片,完成一个中小型洞窟的拍摄大约30到40天,后期拼图还需要时间。”副研究馆员安慧莉正在和同事搬设备、铺轨道,准备对第341窟壁画做数字化采集。
“采集周期与洞窟大小不成正比,小型洞窟采集难度更大。如果壁画有烟熏、起甲等问题,会影响采集质量和效果,采集周期更长。”安慧莉说。
文物保护就是与时间赛跑。安慧莉和同事们在反复试验中追求最佳效果,每张照片的色彩、光线都尽量保持一致。
“孪生世界”:窟内文物窟外看
2008年,中国美术馆和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展出,源自莫高窟第61窟、以高保真复制技术完成的《五台山图》,吸引观众驻足鉴赏。
《五台山图》长13.6米、高3.6米,是莫高窟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壁画,以鸟瞰式的透视法描绘了五台山全景。“从采集到拼接,这张照片用了我们3个月时间,四十多平方米的画面完整复制,连一个发丝都不会缺少。”现任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当年参与《五台山图》数字化采集的俞天秀说。
这是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的“大佛光之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敦煌研究院供图)
俞天秀从事数字化工作近20年,利用摄影采集、3D建模、构建智能知识库等形式记录下莫高窟全貌。基于“数字敦煌”的海量数字资源,结合空间定位、虚实融合等技术,敦煌研究院相当于在莫高窟创造了一个虚拟“孪生世界”,实现“窟内文物窟外看”。
如今,可视、可听、可感、可触的敦煌文化,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开启充满想象力的文化应用: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上线,首次通过“互联网+”实现30个经典洞窟整窟高清数字化图像及全景漫游的全球共享。
——2018年,敦煌研究院联手腾讯地图推出智慧景区小程序,打开一扇扇远程感知莫高窟的窗口。
——2020年,首个集探索、游览、保护敦煌石窟艺术功能于一体的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上线,至今已有超2亿人次参与线上互动。
——2022年,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发布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启动“数字藏经洞”项目。
——2022年,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来自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的21类壁画专题、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开放。
“伽瑶”起舞动图。(敦煌研究院供图)
“莫高千窟列鸣沙,崖壁纷披五色霞。”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更多人走近莫高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
数字化团队: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见到莫高窟的第一感觉是震撼、感动,但是也有迷茫,因为不知道来了以后能做什么。”回想大学毕业初来敦煌研究院,安慧莉说那时自己对敦煌还谈不上热爱,后来在工作中逐渐了解莫高窟,慢慢建立起一份责任心。
6月的敦煌,窟外高温酷暑,窟内寒气逼人,长时间在窟内作业,老一辈敦煌人大多患有风湿病。安慧莉和她的年轻同事们用厚厚的棉衣把自己“武装”成“太空人”,在窟中一干就是一整天。
文化需要传承创新,文化守护者也要薪火相传。敦煌研究院年轻的数字化团队以“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与时偕行、推陈出新,让敦煌文化走入更多百姓家。
截至2022年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289个洞窟的数字化摄影采集,178个洞窟的图像处理,45身彩塑、140个洞窟、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162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节目制作,以及5万余张档案底片的数字化。
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说,研究院2022年度全媒体平台浏览量达4亿人次,访客覆盖120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艺术与数字相结合,让洞窟里的文物“活”起来、“走”出来。
尽管莫高窟数字采集工作已持续30余年,但也只完成洞窟总量的不到一半。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表示,研究院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敦煌壁画、彩塑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我们愿意和前辈一起,共同守护历史的真实,留住人类的文化遗产,让它永不消失。”安慧莉说。
总策划:赵丹平、顾钱江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记者:赵丹平、闵捷、张文静、马莎、贾钊
视频:马莎
编辑:刘畅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甘肃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相关内容
相关资讯
-
中国银行网络循环贷款中国银行网络循环贷款利率
大家好,关于中国银行网络循环贷款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银行网络循环贷款利率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
-
股票该怎么高抛低吸股票怎么做到高抛低吸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股票该怎么高抛低吸,以及股票怎么做到高抛低吸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
-
三大篇章破解行业难题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大会共话革新创变
风起云涌、潮起潮落,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放眼全球,汽车行业普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据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在内的全球主要汽车市场,产销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
国内最大跨度张弦桁架会展建筑亮相合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丰家卫 通讯员 章东东全国最大跨度张弦桁架“屋盖”,3.2万平方米金属屋面“外衣”……11月18日,在安徽巢湖之畔,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合肥
-
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最新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以及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最新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
-
天津中钞纸业有限公司 天津有印钞厂吗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天津中钞纸业有限公司的问题,以及和天津有印钞厂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