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央企整合大限倒计时
央企整合大限倒计时
央企整合大限倒计时 更新时间:2010-10-13 6:51:04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完成阶段性整合的最后一年。按照计划,目前仍有23家中央企业等待被整合重组。在数目减少的表象之外,央企整合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什么?央企整合的下一步又将如何走、走向何方?
回顾30年来国企改革的历程,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羸弱、扭亏无望的国企实行了政策性破产,而对于那些无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国企,则放开由民间资本来做。通过对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国家资本得到了更加集中的运用,虽然存续下来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数量越来越少,但实力越来越强,似乎铸成了一副“百炼成钢”的体魄。
但在中央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彰显出越来越强力量的同时,笼罩在央企头顶上的垄断阴影变得浓重,“与民争利”、“国退民进”的诟病随之而来,我们该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央企垄断?另一方面,中央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单来自国内,更有来自全球最顶尖的跨国公司集团。按照国资委的期许,中央企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脊梁骨,那么央企如何成为脊梁骨?
一直以来,产权改革被视为是国企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国企变革的动力源。当今世界,看一个企业的强大,不单看它所占有的资源有多丰富,它所享受的政策有多优惠,还要看它的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是否优秀。整合重组明显增厚了中央企业的“硬实力”,但如何增强中央企业的“软实力”?
在中央企业整合工作进入到一个阶段性尾声的时候,身兼出资人与监管者双重身份的国资委又该如何定位?
重组空间越来越小
随着2010年日子一天天过去,中央企业的整合工作也在一步步紧锣密鼓地往前推进。按照2006年12月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须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
截至目前,国资委名下仍有123家中央企业。在2006年底提出具体的整合目标时,中央企业数目为161家。用四年时间完成61家中央企业的重组工作,平均每年的进度为15家左右。
然而,央企整合毕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并不见得所有的企业都愿意被比自己强的企业重组,或者去重组一个比自己弱的“包袱”。
刚刚卸任的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谈道,中央企业“要做到各自所在行业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个婆家,你找不到,我给你找。”“作为大老板,我不会同时在一个产业里投几个企业,让我自己的企业在一个产业里互相斗。”
如果说前面一句话是指中央企业之间“以强并弱”,那么后一句话或许就是指中央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当整合进入冲刺阶段后,“以强并弱”或“强强联合”这两类过去央企整合进程中最主要的方式随着大限的临近,其可运用空间越来越小。
即将诞生的国新资产管理公司被认为是国资委给剩下的23家待整合企业找的最大一个“婆家”。也许正是因为承担了“兜底”的任务,国新公司的成立时间一再地往后推延。
在国新公司之前,国资委名下已经有了国投和诚通两家资产管理公司。这两家公司在过去央企整合过程中吸收、托管了多家企业,并且实现了比较好的经营效果。但是如果把剩下的企业都装入这两家公司,显然也不现实。国投董事长王会生曾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谈道,“国投和诚通没有能力把剩下的都弄过来,那样会拖垮我们自己”。
与国投和诚通一样,国新公司尚未成立便也获得了“中国淡马锡”的雅号。按照国研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的说法,资产管理公司大体分为3类,一类专门处理不良资产,一类是持股公司,还有一类做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国新公司则介于第一类与第三类之间。
不过,尽管国新公司能够将剩下的规模小、竞争力弱的中央企业都容纳进来,在目前的123家中央企业中,还有7家研究院所的去向仍待明确。《指导意见》中关于研究院所整合的阐述为,鼓励研究院所与相关生产企业重组,实现研发与生产相互促进,可以由一家生产企业与研究院所重组,也可以由多家企业共同参与研究院所股份制改革。按照此思路,已有20多家研究院所和设计院得到重组。
剩下的7家研究院所何去何从?是否同样并入相关的产业集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告诉《英才》记者,这些研究院所其实肩负了一些政府职能,如标准制定、质量检疫检测等,将其并入某一家企业中,在客观上就可能产生不公正性。
“本来是行业的,面向全国的,现在变成面向一个企业。”李保民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按照李保民的观点,未来或许可以将这些研究院所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中央企业研究院,然后下边分成一所、二所……类似于中科院,在全国各地有分所。
控制要害产业
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整合就成为了国资委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国资法》起草小组成员李曙光告诉《英才》记者,“李荣融这届国资委把重点放在了减个数上,而减个数的目的就是要做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整合,使国有企业成为竞争力很强的一个团队。”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的回顾,30多年来的国企改革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后期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中先后推出了利润留成制度和承包制。第二个阶段则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此时主要涉及产权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是其主要改革形式。第三个阶段便是90年代后期以来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此次央企整合即属于这一阶段。
对于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提出最早可见于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而在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则提出了国有资本需要控制的四大行业和领域: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外界对以上文件的解读是,一方面国有资本要从一些竞争性的领域退出,另一方面要做强做大国有资本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内的国有企业。有关数据显示,1998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中国国有企业:集体崛起与科学发展》一文中指出,中国国有企业30年来的发展曲线基本上是一个“V”字型轨迹,先衰落、后复兴,1998年为最低点。
根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数据,1994―2007年底,全国共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达4936家,核销的金融债务为3872亿元。按照国务院的工作安排,国企政策性破产在2008年便画上了句号,此后国企便不再安排政策性破产。实际上,国资委成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央企业的实力正蒸蒸日上,而建立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也成为了央企整合很重要的一个目标。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发布的数据,从2002―2009年,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7万亿上升到了21万亿,利润总额从2000多亿上升到了8000多亿。在最新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有30家中央企业跻身其中。
华银精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洋对《英才》记者说道,“央企整合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你就听着,然后看国家在往哪个产业方向扶持。”国家在推动央企整合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其产业扶持方向的信号。
这个信号其实也是中国未来主要竞争力在何方的信号。胡鞍钢认为,一个国家崛起的核心就是一批优秀、知名的大企业的崛起。在国际竞争背景下,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认为,大企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同时也是带领中小企业的火车头。
中国的国情是,不少竞争性领域产能过剩,企业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胡鞍钢认为,作为后发国家,中国依靠私营企业很难赶上发达国家。中央企业在规模、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上都走在前面,因而做强做大央企实际上成为了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战略的一部分。
如果没有央企,就目前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能否承担得起国际竞争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平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并不是在真空里改革,而是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将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会面临着国家经济命脉被外资控制的威胁,比如在东欧私有化的过程中,匈牙利所有的国有银行变成外资所有,捷克的军工厂、民资企业也成为了跨国公司的囊中之物。
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中国在当前发展阶段,该用的资源都要用好,充分发挥它的最大效果,然后随着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在这个阶段中,受制于资本与人才,还有很多事情是民营企业做不了的。
相关内容
相关资讯
-
中国银行网络循环贷款中国银行网络循环贷款利率
大家好,关于中国银行网络循环贷款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银行网络循环贷款利率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
-
股票该怎么高抛低吸股票怎么做到高抛低吸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股票该怎么高抛低吸,以及股票怎么做到高抛低吸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
-
三大篇章破解行业难题全球汽车产业创新大会共话革新创变
风起云涌、潮起潮落,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放眼全球,汽车行业普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据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在内的全球主要汽车市场,产销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
国内最大跨度张弦桁架会展建筑亮相合肥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丰家卫 通讯员 章东东全国最大跨度张弦桁架“屋盖”,3.2万平方米金属屋面“外衣”……11月18日,在安徽巢湖之畔,由中建二局承建的合肥
-
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最新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以及好看股市小说排行榜最新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